西汉往事系列高祖之恨
一
刘邦出生于丰邑中阳里。当时,丰邑是县还是城镇,历史上有争议。一般理解,在行政级别上低于沛县。
从地理位置看,丰邑处于魏国、楚国和齐国的交界地,算是四战之地。战国时,这里经常打仗。秦国一统江湖之际,这里开始非常安静了。原因很简单,秦国在挨个揍大家,大家都开始摒弃前嫌,罢兵止戈,也是理智的选择。
公元前年,秦军水淹大梁城,魏国完了。在这之前很多年,很多魏国人,特别是大梁城里的人,早早地携家带口,跑到沛县附近(主要集中在泗川郡),躲避秦军侵扰。据推测,刘邦家很可能是这时候来的,有些人也说萧何家也是这时候来的。
这样看,刘邦身上的文化气质,更接近魏国。他一生崇拜信陵君,也就不奇怪了。作为所谓的楚国人,刘邦和楚文化的联系并不是很强。而因为他建立汉朝,依靠很多的楚人,这些人也渗透到汉朝的朝堂,因此,汉朝的很多文化风俗与楚接近和一致,也不足为怪。
刘邦刚起兵时,在泗川郡打了几场左右的胜仗。但后来,丰邑当地有个江湖游侠雍齿,趁着刘邦外出攻打泗川郡,带着丰邑百姓背叛了刘邦。这让刘邦非常恼怒。刘邦带着兵马回击丰邑,竟然没打下来啊!丰邑百姓竟然和雍齿这家伙齐心协力,对抗刘邦。刘邦从此成了丧家犬。在那个乱世,丧家犬的下场,就是没下场——没下文的意思。
这时候,在丰邑东南部有一支反秦的队伍,领头的有两个人,一个叫景驹,出身楚国旧贵族景氏,系出名门,身份高贵,在旧楚国,景氏、召氏和屈氏(出了屈原的那个家族),与当楚王的芈氏,属于近似于“共治楚国”式的关系。另一个叫秦嘉,目前这人是什么出身,不清楚。
刘邦投靠他们,原因也很简单,在周围也就这支起义队伍成规模;赶快脱离丧家犬的境地,防止队伍散了;姓景的也算是旧楚国的“扛把子”层级的,社会号召力虽比不上芈氏,也还算说得过去。景驹收留了刘邦,刘邦有了正式单位,请示领导后,又去攻打丰邑,没想到竟然又没弄成。
看样子,雍齿真的不是裹挟丰邑的父老,和刘邦对着干,大概是丰邑百姓真的不喜欢刘邦来骚扰他们。这次,刘邦心理已经哇凉哇凉到低了。
又过几个月,景驹和秦嘉被北上而来的项梁攻杀了。刘邦被动跳槽到了项家军。这次,项梁够意思,给刘邦人马和10员大将,刘邦的军力瞬间大增。刘邦带着大概1万兵马第三次攻打丰邑,这次,丰邑没顶住,雍齿逃亡了。
但此时的刘邦,虽还叫沛公,但已经算是项家军的人,他等于把自己卖了,换来攻下丰邑,从此,要听项梁差遣了。之后,刘邦带着项羽作战。项梁突然死了,刘邦又被动跳槽到楚怀王怀里,本来还把自己当魏国人的刘邦,从此一头扎进楚国阵营了。
再之后,大家都知道了,刘邦作为项家军和楚军的将领,开始了冒险之旅,直到消灭秦国和项羽,建立汉朝。而再次再回丰沛时,已经是14年后了。那时,他已经真的老了,大家都知道,刘邦平时说话,不太注意,没什么文采,但这次回老家,竟然作了一首文采飞扬的楚歌,名曰“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深情实感,令人唏嘘。
二
不过,刘邦这次归故乡,回的是沛县,可不是丰邑。短歌中的故乡竟然是指沛县。
回乡期间,刘邦还和沛县的父老们把酒言情。虽然场面热闹,但情绪的确比较凄怆。这也容易理解,尽管他是天选之子,但老了,时日无多了,实在是很难高兴起来。
面对沛县的父老,刘邦感慨且感谢,当场宣布,沛县永世免去所有赋税劳逸。当离开沛县时,沛县父老向刘邦建议,把丰邑的赋税劳役也免了吧。刘邦不愿意,痛恨丰邑百姓跟着“遭天杀”的雍齿和他作对,而且属于那种很认真的作对。沛县爱管闲事的父老,还劝刘邦,意思很简单,无非就是不要那么小心眼么。刘邦看在沛县父老的面子,算是答应了。
丰邑的恩怨算是了了。
从史书中看,刘邦一生最恨一个人,他是雍齿;最恨的一群人,就是丰邑的那些街坊邻居、哥哥姐姐、大婶大妈、叔叔伯伯、兄弟姐妹。与项羽相比,雍齿和这群人更让刘邦想弄死。虽然项羽被刘邦实实在在的弄死,但那是时势所逼的。所以,项羽死了,刘邦还流眼泪。这眼泪应该不是鳄鱼的眼泪,刘邦这人不算善类,但在个人性情层面上,过于“装”的事,干得不多。
大家都知道,恨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这就是曾经爱过或者信任过,而后来被背叛了,所以才会恨。之前爱得有多深,被背叛后,就会恨得有多深。
刘邦爱过丰邑么?由他恨丰邑看,这是毋庸置疑的。
从史书的蛛丝马迹看,刘邦被丰邑人背叛之前,刘邦确实把丰邑当成自己的故乡,且是愿意全力保护的家乡热土。原因是:
刘邦在芒砀山(今河南永城北部)落草为寇一年多后,天下大乱。沛县的县令想随大流也造反,但萧何建议请刘邦来沛县一起造反。县令同意。萧何就让樊哙跑到芒砀山叫刘邦来沛县。刘邦当然同意。在《史记》记载中,刘邦带数百兄弟们去沛县后,成为沛公。之后,率军攻打胡陵和方与,完事后,“还守丰”,并没有回守沛县。
丰邑和沛县非常近,但他在沛县当了起义领袖,却认为自己的根据地不是沛县,而是丰邑。也就是说,在天下大乱之时,他第一时间想保护的是丰邑,而不是沛县。
这当然也容易理解,刘邦长期在沛县的泗水亭(沛县南面,距离沛县非常近)当亭长,但家在丰邑,刘太公、老婆孩子和亲哥、亲嫂都在丰邑。沛县只是他工作的地方,在身份认同上,刘邦认为自己还是丰邑人。做个类比,你从河南去北京工作几十年,人家问你是哪儿的人,你依然会说自己是河南人,而不会说自己是北京人。甚至你还会把这个观念灌输给在北京长大的下一代,告诉他们也是河南人,且必须是河南人。这是人之常情。因此,刘邦爱丰邑,很实在。行为不会说谎。
三
雍齿率丰邑背叛刘邦,一般理解是,雍齿这人因为也是丰邑的游侠,平时看不惯刘邦,趁刘邦外出作战,另立山头,找靠山。如果仔细分析,问题没这么简单。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天下大乱后,特别是陈胜在陈县自立为王后,各国有本事的人,都纷纷以各种名义,复立六国。一般的套路是,找旧诸侯国国君后裔,推立出来为王。魏国有个叫周市的人,想立旧魏国国君后裔魏咎当魏王。当时,魏咎在陈胜那里,周市派人好多次,终于说动陈胜,把魏咎给了周市。周市保着魏咎当了魏王。
新成立的魏国,为了扩展势力,也开始到处抢地盘。周市想占领丰邑时,刘邦正好外出征战。周市就把要占领丰邑的理由和想法告诉了守家雍齿。周市劝降雍齿时是这么说的:“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对雍齿实行了“以利诱之”,同时也以血威胁了他。
雍齿答应了。不过细分析起来,雍齿答应这个要求,并不完全是因为他个人的原因,还有其他原因。
周市给雍齿开出的条件是,如果雍齿投降,不但封雍齿为侯,还让雍齿继续守丰。并不会在投降后,让雍齿离开丰邑。可以想象,如果刘邦正好也在丰邑,这个条件可能也会开给刘邦。而刘邦很可能也会答应。为什么呢?
一个原因是,刘邦祖上来自魏国,在文化认同上,更倾向于魏国,而不是楚国。当魏国的侯,对刘邦而言,更加顺理成章。
另一个原因是,周市对雍齿说,“丰,故梁徙也”,也就是说,丰邑是魏国的殖民地,这里百姓很多来自魏国。天下大乱后,重新以这种方式,回到魏国怀抱,当然,也是很乐意的。在这些人眼里,自己本来就是魏国人,魏国又恢复了,自然首选当魏国人。即便刘邦不愿意当魏国人,乡里乡亲的人大概也不答应。所以,雍齿答应周市的要求,有很深的群众基础。甚至可以说,算是从了民意。
但是,刘邦恰恰不再丰邑。而周市当然不知道小小的丰邑有个将来的汉高祖,他也不会太关心这里的“一把手”是谁。所以,他来招降丰邑,要的是这块地和百姓,至于他姓刘还是姓雍,都不重要。
雍齿投降周市、魏王咎,大概也觉得没没毛病。更何况,当时,刘邦是被沛县的萧何、曹参等沛县人拥立的,又不是丰邑拥立的。刘邦当沛公,却守卫丰,形式上,需要丰邑百姓同意一下吧,但刘邦恰恰没有走这个程序。所以,无论是雍齿还是丰邑百姓,并不觉得背叛了刘邦。
鸡同鸭讲由此产生。
四
刘邦觉得自己是丰邑人,当上沛公,不在沛县守着,却主动来守丰邑。按照游侠的做人理念,丰邑人应该主动且发自内心地感谢他刘邦的。
而丰邑人觉得,俺们这里成了魏国的地盘,俺们有魏国正式任命的官员(雍齿),你打俺们,凭啥。你刘邦有点自作多情了吧——“你想多了”。所以,之后,丰邑人跟着雍齿连续三次对抗刘邦,觉得理直气壮,反倒显得刘邦有点不明就里、自以为是了。
刘邦一辈子都没转过这道弯。第一,他是游侠,不认同体制内那些规矩。第二,他爱丰邑,且是真的爱。第三,他刚出道,就被家乡人摆了一道,实在丢大人了,面子,游侠的面子,被扔到地上反复摩擦,不找回来,死不瞑目。
当然,当上开国皇帝后,刘邦想问题,需要更长远,所以,显得很懂事了。不但对丰邑人,而且还在站大局,封了后来投靠汉军且立功的的雍齿侯爵,即什方侯。
刘邦最终还是忍了,而这一忍,是真忍了。
根据《史记》记载,刘太公到长安生活后,觉得在这里人生地不熟,平时没人一起玩耍聊天,很寂寞。守着这么出息的儿子,晚年没感到幸福,很不高兴,甚至表达出想回丰邑安享晚年的意思。
已经当上皇帝的刘邦当然不能让太上皇回丰县住着——丢不起人啊。为了哄老爹高兴,刘邦在长安附近,也就是发生鸿门宴故事的地方,又建了一个新城,也叫丰邑,也就是今天西安临潼区新丰街。把老家丰邑的一些街道按原样在这里建起来,把丰邑的老街坊也迁过来,陪爸爸过晚年生活。
所以,历史上有两个丰邑,一个是旧的,是刘邦痛恨的,另一个是新的,是陪刘爸爸过晚年生活的。
那个旧的丰邑现在的正式名字叫丰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leidegushi.com/lxlrq/10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