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不住了文天祥曾在江都这个村庄留下足迹
12月初
浦头镇西元村刘元组
上榜江苏省第十二批特色田园乡村
近日
记者走进这个
文天祥曾经留下足迹的西元村刘元组
探访其成功上榜的奥秘
良好环境众人拾柴
入冬,刘元组琴舍前的水杉红了,琴舍后面的状元亭矗立在河旁,红棕色的水杉落叶铺满通向状元亭的小径,河对岸的民居错落有致,颇有“小桥流水人家”之意。
“我们按年度开展最美庭院和文明家庭评比,环境好,村民素质也高。”浦头镇建设和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颜丽介绍。西元村多次组织村组干部、村庄保洁员、志愿者开展“清洁家园”行动,网格员兼任卫生协管员,严格巡查村庄卫生状况;“党建+网格”跑出整改落实加速度,每个村民既是“小家”的保洁员,又是“大家”的监督员。
翻看刘元组的环境整治记录簿,成果满满:庄内绿化带面积近27亩,绿化率超过70%;清理垃圾72车,拆除乱搭乱建15处;河道清淤2公里,清理垃圾漂浮物80余吨;拆除旱厕47处,改建冲水式公共卫生间3处……
刘元组合理施工改造,保住了村民们的乡愁记忆。“环境美了,又有休憩、娱乐场所,真好!”村民们都很开心。
红色元素撑起脊梁
在刘元组,有一座状元亭。相传,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军押往北方途中,行至镇江时,冒险逃出,往江北行进,为躲避元军追查,化名刘姓状元,蛰伏于浦头(今西元村)一带。后人为了纪念文天祥,给他设立了衣冠冢,将此处更名为“刘元”,建了状元亭。
由状元亭往东,是梨园小屋和茶社。刘元组结合农房改善行动,将平方米的老库房改建成梨园小屋,小屋整体外观与革命老区陕北的窑洞相似。屋内陈列着村民自发提供的老物件:抗日游击队的草鞋、水壶、油灯等。
“梨园小屋这一带,曾经是抗日游击队英勇伏击日寇的地方。”西元村工作人员朱磊介绍,年9月至年1月,陈毅率领的新四军挺进纵队渡江北上,在大桥、嘶马、浦头沿江一带驻防。由于位置特殊又极为隐蔽,刘元成了当时我党地下联络的重要据点和新四军后方救治所。梨园小屋对面的刘元茶社,正是新四军战士的地下联络点。
梨园小屋旁,有一棵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抗日战争时期,当地中医采摘古银杏、红枣等配制成中药,帮助受伤的新四军战士尽快恢复。因而,这棵银杏树被当地人视为“英雄树”。
特色产业鼓起口袋
“西元村高效培育千亩梨园、荞麦种植和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打造高端农产品品牌。”朱磊介绍,省农业龙头企业泰华已注册“白浦江”“不分梨”“一品梨大人”三个商标,翠玉梨连续两年荣获“省优质早熟梨”金奖,秋月梨荣获第二届“中华好梨”金奖。
走出梨园,记者来到阿贵农机合作社,这里无人插秧机、撒肥机、联合整地深松机、收割机等一应俱全。记者了解到,合作社注册了“阿贵农场”商标,产品包括稻米、面粉、荞麦米等,实现自主品牌、自主生产、自主加工、自主经营。
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牧原集团,拥有全省养殖智能化程度最高、养殖环境最优的养殖中心,使用自主研发的空气过滤猪舍,为生猪提供洁净、舒适、健康的生长环境。
有了好产品,刘元组积极拓宽销售渠道,线上线下双向带货,利用“线上西元”电商直播基地,推销特色有机农产品。刘元组的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企业务工、直播电商、农产品销售等方式,增加了收益。去年,刘元组实现三业产值余万元,村级经营性收入万元,人均收入3.5万元。
“我们将不断加强乡村治理,培育文明乡风,塑造特色风貌,建设活力宜居的和谐乡村。”颜丽表示,浦头镇将不断立足于生态秀美、产业兴旺、农民幸福,打造更多“特色田园”金字招牌。
来源:江都融媒
作者:记者桑一戴平
编辑:阿娇审核:高克勤(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网络,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leidegushi.com/lxlpj/12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