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详解

北京治青春痘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11/8578752.html

坐骨神经痛是以坐骨神经径路及分布区域疼痛为主的综合征。坐骨神经痛的绝大多数病例是继发于坐骨神经局部及周围结构的病变对坐骨神经的刺激压迫与损害,称为继发坐骨神经痛;少数系原发性,即坐骨神经炎。

坐骨神经痛属于痹症范畴,有虚实之分。实证者多由风寒邪湿流注经络、阻滞经脉、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虚症为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通过辨证论治,内外调补,治病求本才是关键。

坐骨神经痛的病因主要与以下几点相关:

1、痰浊日盛,流注经脉

平素嗜食生冷。肥甘之品。或嗜酒伤中。坐骨神经痛的原因为脾胃受损。健运失职。而聚湿生痰。痰浊日盛。流注下肢经脉。乃成筋痹。

2、瘀血内停,闭塞经脉

《素问刺腰痛论》云:“举重伤腰。……恶血归之。”跌仆外伤。或体位不正。用力不当。摒气闪挫。损伤经脉气血。或因久病。气血运行不畅。皆可致瘀血内停。经络气血阻滞不通而疼痛遂生。

3、风寒湿邪,侵袭人体

因居处潮湿。涉水冒雨。气候剧变。冷热交错。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留于肌肉。注于经络。气血痹阻而为痛。《素问痹论》曰:“寒气胜者为痛痹。”本病以疼痛为急。故外邪以寒居多。

4、肝肾亏损,筋脉失养

《景岳全书》谓:“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事不节。以致肝肾亏虚。筋脉失养。则不荣而痛。这是坐骨神经痛的原因之一。

5、湿热蕴结,阻滞经脉

《丹溪心法》云:“腰痛主湿热。”岁气湿热行令。或长夏之际。湿热交蒸。易感此邪。或风寒湿邪蕴结日久。郁而化热。而成湿热。湿热蕴结。闭塞经脉。气血阻滞而为痛。

6、气血两虚,不荣筋脉

饮食失节。思虑劳倦过度。心脾受损。或久病成虚。中气受损。气血生化不足。无以濡养筋脉。运行气血。不荣则痛。

1、刀割样疼痛

坐骨神经痛患者会出现脊柱侧弯刀割样疼痛、小腿外侧和足背感觉减退、臀肌张力松弛、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现象就越严重,甚至还会有可能造成瘫痪。

2、腰部僵硬不适

坐骨神经痛的症状表现多为腰部僵硬有不适感,步行或活动时腰及下肢出现短暂疼痛,可逐渐发展为剧烈烧灼或刀割样疼痛,沿坐骨神经走行放射,坐骨神经痛患者可自腰、臀部直达大腿、小腿后外侧及足外侧部。

3、慢性损伤疼痛

急性腰部损伤或慢性损伤急性发作,严重影响生活,疼痛体征呈典型放射性坐骨神经痛。检查时有明显肌肉松弛、萎缩,直腿拾高试验在三十度以内,神经反射减弱或消失。百分之九十以上由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

4、跛行

当坐骨神经痛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会出现跛行的症状,患者在没接受相关治疗,不以为然的时候,坐骨神经痛慢慢的就会演变成为跛行的症状,跛行也是坐骨神经痛最重要的一个症状,也是坐骨神经痛的危害表现。

坐骨神经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灸法:取夹脊、秩边、环跳、委中、腰阳关、阳陵泉、承山、悬钟穴,腰痛加肾俞、关元穴,大腿后侧痛加承扶、殷门穴,膝痛加足三里穴,踝痛加昆仑穴。每天施灸1~2次,每穴每次10~15分钟。

刮痧: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刮拭患侧腰夹脊、环跳、殷门、委中、承山等穴3~5分钟;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则不刮腰夹脊,从患侧环跳穴刮拭至昆仑穴,重手法3~5分钟。

按摩:病人俯卧,施术者用手掌按揉其腰骶部、臀部、下肢后侧数次,再用拇指沿坐骨神经的行走路线做拨筋法数次。最后让病人仰卧,下肢屈曲做髋关节上下摇动数次。

拔罐:取肾俞、大肠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志室、涌泉穴,每次选3~5穴,留罐10分钟左右,每日或隔日一次。

中医膏药外敷:贴3贴,一贴贴于患侧臀部上方,一贴贴于患侧大腿外侧髋关节处,一贴贴于小腿正后方肌肉末端处。

1、平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站姿,坐姿,睡姿,以及劳动的合理性。

2、改换高跟鞋为平底鞋,实在难以割舍,也应将鞋跟高度限制在4厘米以下,切忌穿着高跟鞋快跑、跳舞,防止不知不觉中损伤腰部。

3、增加锻炼。尤其对于从事IT、文秘、媒体编辑等职业的女性,长时间不正确的坐姿和缺乏运动是造成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正常人体的脊柱,腰部前凸,而骶骨(尾龙骨)则向后凸,从而形成一个正常的生理弯曲。然而,现在的办公椅大多属于直背,再加上使用电脑时双手向前伸,以及伏案等的工作姿势都加重了脊柱的负担。增加腰背肌锻炼,等同于对腰椎的稳定性增加了稳固的支撑。

4、纠正坐姿,在办公椅上置办靠垫。避免过长时间的固定动作。保证每小时应该站起来走动。电脑操作时,还要确保坐时整个脚掌着地,杜绝经常翘二郎腿,这样会增加背部肌肉和韧带的持续负荷。

5、防止细菌及病毒感染。原发性坐骨神经病也就是坐骨神经炎,是神经间质的炎症,多因牙齿、副鼻窦、扁桃体等感染后,病原体(细菌或病毒)产生的毒素经血液侵袭坐骨神以而引起。细菌或病毒感染既能致发本病,又能加重本病。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操作使用。

⊙版权声明:文章部分内容或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leidegushi.com/lxlne/908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