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闪回专题片晚霞灿烂军影人内

历史的闪回

专题片《晚霞灿烂军影人》内容简介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将是明天的历史,被党和国家誉为宝贵财富的一代人的昨天和今天可歌可泣的历史是不能忘记的。遵照习主席要“组织引导老同志讲好中国故事”的指示,干休所敏感到抢救这一代人一身的中国故事,时不我待。便利用本所影视人才的资源,拍摄了一部长篇专题片,记录下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作为发扬我军光荣传统的史料以填补荣誉室的空白。

本片围绕晚霞灿烂军影人的主题,以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风格,以过去式和现在进行式相交差的手法再现人物本色。既有名人辉煌业绩,也有普通人的平凡小事;既有壮烈的铁血军魂也有抒情的爱情故事;既有悯心殇情,也有开怀的童趣。人物之间的过度,段落之间的转换,用散文诗串连成结构链条。全片浑然一体,又可单独成章。章节按人物特点划分。共八章。

开篇“辉煌业绩照汗青”的这一集中,记录了几位抗战时期老同志,八一厂第一代的电影人,他们在电影事业上获得终身成就奖和世纪大奖的辉煌成就。采访第一位当之无愧的是年龄最长的严寄洲导演。当我们把镜头对准这位98岁的老人时,心中不免有些酸楚,今天的他无法和当年在拍摄场地叱咤风云的大牌导演叠化在一起。一向爱说爱笑的他,精气神大不如以前了。他的老伴刚过世不久,没敢让他去送别,怕他受不了。老伴王荣华陪他度过了文革他被批斗关押的十年岁月,又与他一起送走了英年早逝的儿子。如今人走床空,她去找儿子了。把无尽的思念留给了九十八的他和亲爱的女儿。片子中伴着他导演的《二泉音乐》二胡乐声,看到女儿推着他在院子里晒太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著名导演严寄洲

严导演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是辉煌的一生,是因为坎坷才辉煌还是因为辉煌才坎坷,这个哲学问题在他自传里来回答。

他三八年从上海奔赴延安,曾四次被开除党籍,十年被剥夺导演权利。在政治风云左左右右的夹缝中,他还导演了三十多部优秀影片,几乎部部好看,部部创新,部部出明星。导演的《英雄虎胆》被当年苏联观众称为可以和好莱坞抗衡的惊险片。导演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成为八一厂代表作。电影放映时,一时间在北京形成万人空巷的景象。这些让严寄洲为之而激情澎湃的影片,都留在观众的记忆里,铭刻在他的史册中。而文革中受迫害的悲剧,他竟一挥而去,从不纠结于心。还常常当作笑谈讲给大家听。听着他讲的那些黑色幽默,让人酸楚,想笑,笑不出来,想哭,欲哭无泪。让人更敬重这位功业卓著的艺术家,更爱这位豁达大度的慈祥老人。

严导演宝刀不老,九十岁以后,笔耕不辍,每天五点钟他窗口的灯就亮了,勤奋耕耘,写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九十六岁以后手抖不能写了,每天早晨五点钟,他窗口的灯依然准时点亮。祝愿严老的灯和他的作品一样永远亮在人们的记忆。

太平盛世,万家灯火,每一个窗口的灯光下,都闪烁着动人的故事。把镜头伸进这一户窗口,家中没有人,到医院照顾病人去了。从墙上的照片认出,是田华。

田华,一直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

人们只知道她光鲜亮丽的一面,却不知道她的艰辛和苦涩。她的人生跌宕起伏,享受过功名利禄之福,也体验过大灾大难之苦。抗日战争中她的父母和两个哥哥惨遭日寇杀害。12岁的她怀着对日寇的深仇大恨参加革命,又亲历身边几位战友牺牲在日寇的屠刀下。这些经历都是田华用之不尽的动力。从根据地走出来的田华常到老区寻根问亲,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血缘。她一直和人民心连着心,真切地感知她的艺术成就是人民给的,想当然要还艺于人民。

在文艺战线上,她从打霸王鞭的红小鬼,到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到硕果累累的表演艺术家,再到人民喜爱的社会活动家。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她用一生的勤奋和才智浇灌的艺术花朵都在这些璀璨光华的各种奖杯中。七十年的艺术生涯,扮演二十多部电影作品,其中,《白毛女》和《党的女儿》这两部经典作品,成为传递正能量的《教科书》,田华始终如一地做到了演党的女儿,学党的女儿,做党的女儿。

表演艺术家田华

忙碌一生的她,正当颐养天年的时候,家中最亲的人突遭灾难,先是一个儿媳车祸身亡,接着两个儿媳患乳腺癌,全家为儿媳寻医问药的忙碌中,小儿子查体噩耗传来,肺癌晚期,灾难连连袭来,让人招架不住。我们劝田华,要哭就哭,别憋着。好在有老伴苏凡的肩膀可以靠靠。老两口相依为命,挽救这个多灾多难的家。不料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一响万钧雷霆迎面击来,老伴苏凡罹患肝癌。灾难以递增的方式在扩展。采访中,不忍让她痛述苦难,我们不时岔开话题唠唠家常,但压在她心底之痛,一旦触及便情不自禁地释放,她哭着说,说着哭,我们也陪着流泪。心疼她,悯爱她,这么沉重的苦难压在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身上,她能扛得住吗!一个人面对困难的承受力,也是心理素质的全面考验。田华这棵艺术田园里不败的花,不但开出自己的绚丽,更能在磨难中怒放自己的坚强。她把老伴安排好住院治疗后,再去全力挽救儿子这条命。为救儿子她用尽所有的积蓄,最困难的时候,可以挣大钱的活动她没去,反而不挣钱的活动,她召之即来。医院照顾病人的同时还参加了繁忙的社会活动。她忍着病子之痛,把一颗慈母之爱心献给了残奥会聋哑人母亲的角色。田华舍小家为大家,在儿子准备大手术时,她依然激情满怀的参加建国六十周年《复兴之路》的演出。观众看到的还是那张温馨可亲的笑容。她忍受老伴肝癌病痛的煎熬,还带着自己手腕骨裂的伤痛意气风发地参加建党九十周年庆祝活动,献上深感党恩的大爱。她揪着儿子病危的一颗心激情满怀地参加了《强军战歌》的演出。她怀着失子之痛,参加了老兵93大阅兵。爱是不需要回报的,但向所爱的人伸出援手是当今乐善好施的社会风尚。在田华困苦中,接到社会上纷纷寄来的捐助汇款十六万元,她以一颗慈母之爱心全部把钱捐赠给儿童基金会。这就是田华。她一生塑造了许多成功的角色,最成功的是塑造了她自己,一个丈夫的好老伴,一个儿子的好妈妈,一个党的好女儿,一个她爱人民,人民爱她的田华。

著名编剧史超

从小院林荫路上迎面走来的长者,他是共产党的同龄人94岁的著名编剧史超。他的一生就是一部简易的党史。从延安走出来的三八式老干部,具有丰富的经历,头脑里储存着满满的生活素材。有不少作品是史超处在随时要掉脑袋的环境下的写真。从五十年代到文革,是他第一个创作高峰期,完成《秘密图纸》《郭亮外传》等八部电影剧本。第二个创作高峰期从70年代到80年代,完成了《黄桥决战》《在被告后面》等十部电影剧本。离休后完成了《大决战》三部巨著。年和年先后获得电影编剧终身成就奖和金鸡终身成就奖。获得电影最高奖项的史超的一生该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了。不!这不是句号,94岁的史超正致力于长篇巨著《一代人》的写作。说不定是他第三个创作高峰期的开始,他自信满满迎着霞光走来。

著名导演李俊

有的人在灿烂的霞光中焕发了青春,而有的人则披着彩云随着夕阳安详地落下地平线不再升起。

花朵枯萎了,把它的生命留给了种子,艺术家离去了,把他的生命留在胶片上,“雁南飞,雁南飞,雁叫声声心欲碎”这是著名导演李俊生前为他导演的电影《归心似箭》写的主题歌。他写出了主人翁送别亲人的情怀,也留给他的家人和观众送别他的绝唱。

李俊是一位文学功底深厚且有诗情的导演。他若健在,会很风趣地讲述许多亲身经历的故事。不幸地是我们还没来及造访,他便匆匆地走了。只能从他留在胶片上的故事作粗略地回述。

他导演的《农奴》是新中国第一部藏族的影片,反映了农奴的血泪史。《闪闪红星》塑造了少年儿童英雄偶像。《归心似箭》大胆描写了革命者的爱情。《大决战》以史诗般的宏伟气魄,艺术地再现了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两大军事集团三次决战性战役。

李俊披挂着一身荣誉走了,留下了经久难忘的思念。望着您远去的身影,称您为恩师的斯琴高娃深情地呼唤您;李导演总有一天我会到天堂找您,还做您的学生,我们还拍电影。天堂的人很多,记住我们相认的暗号是《雁南飞》。在《雁南飞》歌声中,您的老伴杨光玉,泡上一杯清茶与你共饮,直泡得晶莹透体。每当大雁成行时亲人们仰望天空,雁叫声声心欲碎,年年盼你春来归。

八一电影制片厂纪录片室建国以来是参加战斗最多的单位,他们不怕苦,不怕死的军人的血性,被战士誉为八一敢死队。为此我们专题列出一章,作为本片第二章,命题为《八一敢死队精神》其中战死疆场的就有七位。他们是新婚不久的摄影师李连祥,是妻子即将临产的编辑文宗华,是25岁的青年摄影师朱文福等。与烈士共同战斗的幸存者,在我们干休所里就有张炎平同志,他四次上前线,八次进疆,两次进藏,足迹遍及高原雪山、草地、戈壁、边防、海防。年八一厂接受了一项极为保密的任务,到越南南方拍摄越南南方人民抗美斗争的纪录片,张炎平就是这个摄制组的成员。他们临行前,当年的外交部长陈毅特意嘱咐他们要在手枪里给自己留一发子弹。听了这话,意志稍有动摇,人性的怯懦便乘虚而入,吓着了。而对于经常执行战斗任务的人来说,每次都做好了回不来的准备,家人问干什么去,随便编个瞎话,拔麦子去,种树去。可是到越南南方走胡志明小路,一去就是一年,一年不能互通消息,不知道死活,家人怎么熬得起,熬不起也得熬,谁叫你为军人之妻,自己也是军人,张炎平的老伴方倓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不是口号,离你很近。尽管做了思想准备,家人也很难想象前方艰险。当时的越南南方是世界人民反美风暴中心,是国际新闻热点,是产生无数可歌可泣英雄人物的土地,也是弥漫血与火的战场,充满艰苦和危险。

资深摄影师张炎平

走胡志明小路,背着25公斤的行李和18天的粮食,在酷热的气候中走过陡峭的高山峻岭,泥泞的红高原,无数的急流和独木桥以及大片的沼泽地,爬过50度的山梯,经受无处不在的蚂蝗、蚊虫、蕲蛇的侵扰。还有头顶上的敌机时不时地投弹扫射,身前身后有潜伏的特工队盯梢,等待时机对你下手。多少个日日夜夜苦累交加,多少次凶险转危为安,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靠的是有勇有谋训练有素的军人本色。

在战场上是铁血男儿,在和平环境中,也要经受生死的考验。汪孟渊在拍摄长征路上过大草地时,他和马都陷在沼泽地里,生命危在旦夕,首先想到的是抢救身上的公物,他把手枪和相机扔到安全地带,视公物比生命重是这一代人养成的本性。

在抢救工程进行时,只要人还在,我们就决不放弃,资深的摄影师寇纪文,为人所知的是他没拍出炫耀于世的故事片,不为人所知的是他在严格保守秘密的环境中,拍摄了许多次的原子弹爆炸和化学武器试验,为尖端科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有一次在拍化学武器试验。规定五分钟后才能进实验室,寇纪文为了拍下理想镜头不到三分钟就冲了进去。在场的张爱平上将带领全场高呼:向八一厂致敬!向八一厂学习!这就是八一敢死队精神!这就是我们为之而自豪的军影人!

资深摄影师寇纪文

中年以后的他,多处患原发性癌症,做过四次大手术。医生说,这与他感染核射线不无关系。如今他病入膏肓,不能说话了,许多感人的故事都保密在他的心里了。只有老伴王彬才能听懂他讲的一句话:无怨无悔!无怨无悔,一个共产党员弥留之际的自白,向他致敬!片子中不失时机的还记录下当年15岁的高肇庆抗美援朝战场上,运送物资上前线,遭敌机轰炸致残的故事,以及录音师宋天沛在抗美援越前线,从恐惧到无畏的成长经历,都让人难忘。

资深录音师宋天沛

我们干休所里有一批少年参军的红小鬼,他们在人民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锻炼成长为优秀的人才。在《从无知到成才》的第三章中,着重展示张勇手从一个刚参加尿床的少年成为银幕上的硬派小生,从他和张家懋一对两小无猜的少男少女朦胧的初恋到修成正果,演绎出一场战火中的爱情故事。战争见证了他们的爱情,爱情在生死关头得到升华。

表演艺术家张勇手

一个在师被敌人重重包围的凶险之中,还在想着张勇手在何方,张勇手发着40度高烧患伤寒病,搁置在山洞里,呼唤着张家懋的名字。经过千难万险劫后余生,偶然相遇,没有相拥而泣。借着洗碗,两双手在洗碗的水桶中紧紧相握。这一握就握了一辈子,再也没有松开过。他们是青梅竹马的恋人,是生死与共的战友,是相濡以沫的夫妻,是白头偕老的老伴。

一级编剧王军

王军,从连队的文书,成长为一名职业电影编剧,有着一段幸运的故事,他撰写的剧目有50余本,具有代表性的有《陈庚蒙难》还有大手笔的《辽沈战役》都载入他的那本厚重的史册中。

著名导演李娴娟

李娴娟,她不是作家却与人合著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她不是诗人,却被评论家称为在银幕上写诗的人,她十四岁参军,经历了三年解放战争,又参战抗美援朝多年,丰富的生活经历赋予她取之不尽的创作财富,她导演的《手》《飞翔》等十余部影片连续获得金鸡奖、政府奖、金桥奖、金鸡奖提名多部以及在国外电影节获奖的影片,均以酣畅的视觉和深邃的哲理引起人们的







































怎样治疗白癜风
儿童白癜风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leidegushi.com/lxlbj/50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