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小璐微博声明看文字表达的几种常见硬伤
女星李小璐凌晨2:36在微博上发了一则声明,但除了前排几位“铁粉”外,公众对其声明似乎并不买账。早晨起来,我仔细读了一下。自己的感受是,除了事情本身不占理之外,低劣的文字表达也是公众不买账的重要原因。在这篇长达字的声明中,至少出现了六类常见的写作硬伤,它们或多或少地也会出现在我们自己的文字当中。
其一,核心观点模糊
文章不见得只能围绕着一个观点去写,但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核心观点,它能够统领、贯穿你的全文,使人沿着这条线进入你的逻辑,才有被说服的可能。李小璐的文章虽然很长,看似文笔还不错,使用了大量四字词语来描绘强烈的内心感受,但偏偏缺乏核心观点。
我替她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与梳理,她大致想表达的意思有:
①是非曲直、原本始末,不是从表面那么简单
②我非常怀念那个年代那个老人的善良与淳朴
③道貌岸然的偷拍者借此牟利,却把无辜的我送到风口浪尖。他们不仅在挑战我的生活,也在向国家的人权和法律挑战。
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虽然是明星,但不是完人。
⑤女儿的陪伴和依赖,让我无法脆弱,决心重新振作。
从道理上讲,作为当事人,她想表达上述这些观点,没什么问题。但从写作实际来看,这么多观点,横跨了表象与本质、回忆与现实、道德与法律、自我与外在、孩子与未来,太多太多的领域,已经远远超过了一篇声明的容纳量。抛出这么多相隔甚远的论点,必然导致哪一块都说不清楚,不可能实现“声明”的预期效果。
其二,逻辑的跳跃
当你读到一句话时,会不自觉地因为这句话的内容,而对下一句话产生期待。当你读到一段话时,也会不自觉地因为这段话的内容,而对下一段话产生期待。“每件事情的是非曲直,原本始末,并不是人们从表面看的那么简单……”——看到这段话,我们会很天然地猜测,她下面要开始讲,表象之下隐藏的、不为人知的事情了。如果讲得确实好,确实在理,也不是没有反转的可能。
但问题是,它诱惑出了读者的期待,吊足了胃口,却又未予回应,紧接着讲起了她冥冥中的童年回忆。这样的“回应”或者“声明”,很容易招致读者的失望与不满,损伤文章的吸引力。要知道,人在失望的时候,读什么东西,都不会有什么好气的。
其三,篇幅失当
在这篇字的回应文中,李小璐用了字的篇幅,在讲述9岁拍戏的经历,回忆那个老爷爷是如何的细致、如何的善良。如果放在她的其他回忆录里,这或许还是不错的故事。但放在这篇针对谩骂、偷拍、离婚等核心矛盾的回应文中,则是比例失当的表现,导致了头重脚轻的结构失衡。
事实上,以老爷爷的善良反衬当代狗仔的无耻或无德,仅仅是本文的一个分论点。给一个分论点配上这么多字数,不仅会影响它的论证效果,也会挤占其他论点应该分得的篇幅、为什么说它会影响论证效果呢?因为讲故事,永远不是目的,故事是要为观点服务的。如果把故事讲得过多,过细致,观点会显得很轻飘,甚至写作者自身都会忘了观点。何况,“人心变化”这一现象本身也不需要如此论证。
把充分的篇幅,留给核心的论点,不要在一个小论点上用力过猛,这不仅是写考场评论的要点,也是我们诸多日常情形下应该牢记的原则。
其四,严重双标
刚才说了,这篇声明不惜笔墨,用了巨多字数,回忆了小时候拍戏和村子里老人相处的故事。主旨是,怀念二十年前老人的淳朴与善良,反衬二十年后的道貌岸然、人心不古。乍一看这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在二十年光阴巨变中,确实很多东西都不再是原貌。这里,她犯的一种写作硬伤叫做,严重双标。
人心变了,世道变了,李小璐就没变吗?你也在变呀。从一个需要爸爸陪伴,充满恐惧与不适,需要被剧组照顾的九岁小女孩,长到了驰骋娱乐圈的知名女星。当世人“人心不古”之时,你还有着九岁那年的天真和是非观么?
双标,是人们在处理与自己有关的选题时最易出现的问题。在网络化夸张的表达下,人们习惯于称之为“以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以那啥的标准要求自己”。但读者并非头脑不清,这也是最容易被识破、最容易损伤说服力的问题。
其五,常识错误。
李小璐的声明文中,出现了较多常识类错误。如,“核能产生裂变”——事实上,这完全搞混了顺序,不是核能产生的裂变,而是聚变裂变中释放的能量叫“核能”。再如,“孔子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事实上,这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左传·宣公二年》里一个叫士季的人说的。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对当事人要求得那么苛刻,要求事无巨细,都经得住推敲。但是,对待自己,我们还是应该有一个基本核实的习惯。尤其是当运用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熟悉的学科时,更不能凭着感觉来。这些小错误在生活里看似不起眼,可放在一篇文章里,它会显得极其刺眼。容易招致嘲讽,也容易让人把注意力都放在这些细节上,至于其他段落里讲了什么,甚至就不会去看了。
其六,给自己挖坑
我在讲课的时候曾经反复讲过“治标不治本”的例子。这是许多初学者写起评论来最爱扣的大帽子,扣起来快意无穷,但实际上是给自己挖了一个特别大的坑——治标不治本,这是一个结论。但如果我再追问一句:“什么是标、什么是本,为什么治了标、怎么治了标,为什么不治本、怎么不治本?”多半人的评论作业就要坍塌了。自我挖坑,就是在下笔的时候,没有考虑观点是否经得起推敲。
李小璐的声明,也存在着这个问题。她在结尾处讲了女儿的故事,讲了女儿对妈妈的依赖和泪汪汪的眼睛。在当事人看来是论据,但在读者看来则是把柄,许多网友毫不客气地回复:那你跟人家亲亲的时候咋没想到女儿泪汪汪的眼睛?
至于说“称自己也是普通人”、“把恪守家庭责任偷换为封建妇女要求”等问题,这些其实是众多明星回应中最最常见的硬伤,此前已经有许多文章说过,无需重复了。
看微博,看的不光是热闹,需要把那些让我们不适的朦胧感觉明确梳理、总结。看似一则娱乐新闻,可也能牵出严肃的写作技法问题。
昱儿王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leidegushi.com/lxlbj/3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