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队变前队,翁源珍珠村实现华丽蜕变
翁源珍珠村,因形似河蚌吐珠而得名“珍珠”,过去,珍珠村因贫穷破旧的面貌而“蒙尘”,是翁源51条省定贫困村之一。近年来,珍珠村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以乡村振兴引领脱贫工作,使整个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村内所有的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出列,村集体年收入达到了25万元,村庄环境进入了全省前十强,实现了由后队变前队的华丽转变。
因形似河蚌吐珠而得名“珍珠”的翁源珍珠村。
做好规划
珍珠映翠焕新颜
距离武深高速公路坝仔出口不到1公里的珍珠村,因其优越的区位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条件,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因地制宜,提出打造坝仔门户,建设美丽新村。
“古围飘香,珍珠映翠”,珍珠村的规划建设结合了珍珠村古围楼文化,着力打造新农业文化主题景观。”珍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新发为记者介绍。
走进珍珠村,在原本不起眼的进村入口处,珍珠村的标识特别醒目,一条干净整洁的网红“彩虹公路”穿村而过,公路两旁,白墙灰瓦的民居整齐排列,村民主动让出门前菜地、荒地,打造成珠水乡间的绿道。在“彩虹路”两旁笔直的水杉树的掩映下,营造出了珍珠村独特的历史氛围,让人有一种“景在村里,人在画中”的感觉。
干净整洁的网红“彩虹公路”穿村而过,公路两旁,白墙灰瓦的民居整齐排列。
为打造新型农产业一体化村庄,珍珠村还在围楼旁设置了多处葡萄架小道和花圃小园,打造了优美宜人的花圃田园景观,成为了供居民和游客休闲活动的场所。
如今的珍珠村,新建了卫生站、文化室、健身广场,村民共同集资,修葺翻新了百年祠堂,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集中供水、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垃圾收集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全部村小组生活污水治理率达%。
村道干净了,村落优美了,乡邻和睦了,村民的生活品质逐年提高,处处都是美丽乡村新面貌、新景象,爱村护村已成为每个珍珠村人的信念。如今,村里将“农房管控、风貌提升”纳入村规民约,“村民义务劳动制度”、“每月卫生评比”、“农村网格化管理”等农村卫生保洁“十大行动”,全面构建了农村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形成了共建美丽新农村的良好氛围。
有效衔接
稳步脱贫成效显
天刚刚亮,贫困户刘等花就来到她家的豆角地,采摘最新鲜的豆角,回家交给公公拿到集市上去卖,她再骑着电动车去村里的全美兰花厂上班。既能照看家里读书的三个孩子,还能不误农活,在村里打工赚钱,年收入不比当年在外打工少,这是她两年多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贫困户刘等花采摘豆角。
珍珠村地处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翁源核心区,该村以发展兰花特色产业为主,依托独有的区位优势,带动当地村民种植兰花,既解决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的就业。目前,全村种植兰花共余亩,年产值达多万元,带动20多户农户种植兰花,吸纳了多名贫困户到公司就业。
在村里开了三十多年米酒坊的老板刘大珠也做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触网直播,体验销售。新农村的变化带给他的感触很深,他说,珍珠村距离武深高速坝仔出口不到1公里,随着道路修通,加上珍珠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来珍珠游玩的人越来越多,光顾他的米酒坊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休闲体验,网上直播已成为酒厂的主要销售模式。如今,他家的“水好双蒸”纯酿米酒每天要酿制0多斤,销量比以前直接翻番。
刘新发说,要依托珍珠独有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进一步实施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建好美丽,提高村民收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结对帮扶
脱贫奔康后劲足
珍珠村虽是省定贫困村,但村支部认识到帮扶队伍总会离去,应该趁帮扶机会多加学习,提升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方能在脱贫后依靠自身也能继续走稳发展道路。
刘新发表示,村里采取多种手段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珍珠村党支部在翁源县第一个实行了党员分类管理制度,将党员分为在职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老弱困”党员4大类。在职党员到村进行志愿服务,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开展“我为家乡做贡献”活动。同时还组建了6支共人的志愿服务队,做好文化传承、环境卫生、矛盾调解等工作,不仅主题鲜明,还富有“珍珠”特色。
同时,村支部还通过落实支委增设和培育村后备干部来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我村现有后备干部5名,村两委每年每季度都对这5名后备干部进行村级统一培训、实践锻炼、帮带培养、谈话交流。”刘新发说。
“通过党员帮扶,达到贫困户的增收增产,有力助推了我村脱贫攻坚工作。同时也改变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刘新发表示,如今的珍珠村党组织战斗力强,已然成为推动全村各项工作的“战斗堡垒”,给乡村留下一支支“永不带走的扶贫队”。即便帮扶队伍离开,他也有信心带动全村奔康致富。
原标题:《后队变前队,翁源珍珠村实现华丽“蜕变”》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leidegushi.com/lxlzp/12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