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卞说说漫野攀爬的能力
摄于嵊州市艇湖公园
最近天气雨晴不定,冷暖不定,周遭的一切突然开始变得绿意盎然。
周末去艇湖公园走了走。
这儿也是嫩绿,哪儿也绿得发亮,总觉得这一份绿有些突然。
也许是上班每天路过,却从没进来过,也许可能是上班时,眼里并没有它们。
湖水退了,很多人在挖贝壳。小时候它被放在蛋羹里,也是打汤喝的主角,不需配料,已是一味鲜美的菜。
这个时候,是不是豌豆得搭架了?长豇豆、青瓜、丝瓜、南瓜也得考虑搭架了?苗儿应该已经出土并且正气势磅礴地往上生长,他们以后需要坚固的架子。土豆、玉米、花生不需要架子,但是地得翻一翻,要一畦一畦地规整,连边边角角最好都收拾干净,勤快的人才有吃不完的菜蔬,地里不能留下一块石头,寸草不生的地儿才有收成呀!
别以为这就结束等待收获了,薅草的活一直都得干。你可能看不到种的植物长高,但是野草一定长得飞快。夏天在草丛里找到一个两个西瓜时候的确令人惊喜,不过没有人会说这长满杂草的西瓜种得好。就连满地绿油油瓜藤未必也能长出多少个瓜来,其实吃上美味可口的瓜果,除了勤快,还要看缘分。务农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你完全可以坚信,这些菜地一个月、三个月不收拾,一定也是绿油油的。杂草丛生,藤蔓遍野,且长得还挺滋润,潇洒地迎来蝴蝶甲虫开起舞会,和你叫嚣着谁是这片土地的主角。这件事别说在自然的土地上,就连在阳台上的花盆里,也是野草的革命意志更坚强一些,生长的花花草草一不小心就器械投降了。
菜地边的野藤从土里伸出两只小手,虎视眈眈地看着篱笆、围墙,满野攀爬的能力胜过许多植物,也最可怕。还有些野竹子,细小地钻出尖尖之前,其实早就在地底下布设好了局子。会飞的不会飞的,趴车(黏在裤子上或者小狗的毛上)行走的,布局的智慧就更夸张了。尤其是会飞的茅草,带降落伞的蒲公英,把框架结构布设在方圆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
所以,这个世界是绿色的,不难理解。
翻看优盘,看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写了“建设统编教材习作增分支架,‘把笔’统编教材单元习作”。干什么用也不记得了,总之只写了个开头。先写了“把笔”的意思。当时一定是想到了老父亲在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地把着如今即将“不惑”的当时还是毛头小毛孩的自己学写字吧。还找了句“把笔犹言握笔,今小儿初就塾,蒙师把笔。清代学者平步青解释了‘把笔’之意,即私塾读书,老师是握着初学儿童的手和笔教其习字。”估计当时是为了给自己上一层文化的清漆,毕竟任何时候都是个普通人,上学、工作都是普普通普通,但是得装出个样,尤其还是个语文老师。
这是外话,回来看看这个支架。后来弃之不用了,是有原因的。
一是师父说,支架这个东西,你可能搞不过别人,你是单挑的,人家一帮人群殴呢(原话不是这么粗糙的,我粗糙地理解师父的教诲)。后来一想,也对,思维导图只用流程图就能解决作文写不长,一定不是系统性的东西适合单挑者。二来,正统的文章自己向来不太看,都是看一些脑路清奇的文字。每当看到这些书之后,总是两眼冒光,满口生津,内心欢喜,兴奋不已,《俗世奇人》这样地方性文化语言特色的就更喜欢一些。想到孩子们得在小学里,写这个多篇单元作文,还有这么多考场作文,还有日记,都得正统地(拿高分)写,的确也辛苦(tòngkǔ)。我们还不辞辛苦地为这个事情上一个支架,岂不是在上空撒盐,雪中送冰棍么?
回回走家里的山路,只有常常有人走的哪条路不长草,再看看路边上,杂草藤蔓绿油油,鸟语花香虫蝶舞,觉得生命力是一件神奇却令人欢喜的事情。我们看到的是浮于表面的美好,而他们底下的吸收生长经历了什么却概不知晓。上了支架的菜蔬们长势喜人,最后丰盛了人们的餐桌,人们种菜上支架是有目的性的。菜蔬们也是有目的性的,他们攀爬支架也是为了丰盛人们餐桌。它们完成了生命的意义。那些野生漫爬的,以任何物品作支架的野藤杂草的意义呢?
那么教材里的习作,如果不给上支架,孩子们还能不能具备漫山遍野的野生漫爬的自然而然的适应生长能力呢?
也许,他要源于人(教师)的成长目的。
但是,定要源于人(学生)的成才意义。
摄于嵊州市艇湖公园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草根研究者;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方式;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小语思维导图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学在嵊州
教在嵊州
卞明明嵊州草根小语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renleidegushi.com/lxlrq/7158.html